浏览次数:937 信息来源: 办公室发布时间:2022-06-26 16:25 |
——2022年5月26日在界首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乡村振兴局局长 闫志军
尊敬的李主任,各位副主任、委员:
我受市政府委托,现将市人大常委会对市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审议意见的办理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审议意见的办理情况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严格落实在5年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政策总体稳定要求,分类做好统筹衔接,完善具体实施办法。截至目前,我市已初步构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体系,出台新的衔接政策38个。二是健全监测机制。制定《界首市关于进一步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强化部门信息筛查预警,2021年反馈预警数据10次9942条,2022年以来反馈预警信息4次2661条,并组织镇村入户核实。加强走访摸排,分别于2021年6月、2022年5月开展集中排查活动。严格对标国家、省后评估内容开展工作,顺利完成省第三方评估验收,在省2021年度巩固脱贫成果考核评估中获得“好”的位次。三是强化帮扶举措。健全控辍保学、防止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农村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农村供水工程长效管理四项机制,动态清零发现问题。四是强化部门协同。严格对照《2021年度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工作方案》指标,明确市直相关单位职责,主动加强与省、阜阳市相关部门的对接沟通,确保我市在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取得“好”的位次。五是强化项目建设。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按照“村申报、乡审核、县审定”程序,2022—2024年项目库项目386个,涉及资金25.03亿元,其中产业发展项目226个,资金15.27亿元,占比6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24个,资金8.31亿元;人居环境整治项目18个,资金0.98亿元。
二、关于“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产业带动能力”审议意见的办理情况
一是集中力量发展特色产业。以两薯、淮山羊和彩叶树为特色主导产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编制了《界首市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各乡镇紧密围绕发展规划,全市2022年谋划到村项目78个,项目资金4.4亿元。二是培育特色农产品优势村。现有国家级“一村一品”特色专业示范村1个、省级4个、阜阳市级51个。以“两强一增”行动为抓手,推进马铃薯(甘薯)产业化、淮山羊全产业链、彩叶树产学研基地项目建设等,打造“1+N”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三是把握政策机遇,加快报批土地进度。我市积极把握省政府委托用地审批权下放机会,提高土地报批效率,加快报批土地进度。2021年,界首市受理省政府委托批准建设用地土地征收17个批次,面积2030.253亩。四是完善农产品供应链服务体系。提升电商品牌影响力,助推电商直播和农产品上行。重点围绕界首渔具、花茶、三粉、马铃薯等特色农村产品,全力打造和培育界首市区域公共品牌“界之首品”和“首留余香”推进电商品牌“2+N”布局。2021年带动区域公共品牌下的企业产品通过淘宝、天猫、拼多多等传统电商平台和新媒体电商抖音、快手等平台网络销售达到5100多万元。五是建设一批批发市场。在谈的农批、农贸市场项目4个,农贸市场项目在建2个,分别为东旭路农贸市场、和兴农贸市场;投入运营1个,为胜利路农贸市场。
三、关于“稳步实施乡村建设,提升农村环境质量”审议意见的办理情况
一是有序推进“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界首市目前正在推进两个市级村庄规划试点和16个县级村庄规划试点工作,市级村庄规划试点分别位于泉阳镇张楼村(特色保护类)和光武镇苗桥村(集聚提升类)。界首市城镇开发边界外共有129个行政村,1042个自然村,已根据各单位发展现状及目标需求对其进行分类统计,有效保留乡村特色。二是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开展“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2022年我市创建“1225”工程行动(即1个示范乡镇,2个驻地建成区,2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52个美丽宜居自然村整治任务)。加强改厕管理,注重长效管护机制的建设,2021年底已建设完成4个粪液处理中心,2022年每个乡镇都将建成一处大三格粪液处理中心。开展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行动。三是加强项目资产管理,确保持续发挥效益。对十八大以来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全面梳理,资产共计1641个,涉及资金10.35亿元,2013—2020年扶贫资产已全部确权到脱贫户、有关单位。对确权到村的资产,由村级组织明确管护人,定期管护。四是积极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和“五美庭院”建设。坚持规划引领,健全完善村庄环卫保洁长效机制,提倡因地制宜自然生态设计、推广植物造景,持续推进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整治。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过程中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实行典型带动,2021年全市各乡镇每季度开展一次“卫生清洁户”“最美巷道”“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并对家庭卫生较好的农户给予奖励。
四、关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大力倡导文明乡风”审议意见的办理情况
一是发挥新一届支部核心作用。全市159个村(社区)完成换届任务,换届后村(社区)“两委”共1542人,年龄、学历进一步优化,达到“三升三降”预期目标。组织新一届村(社区)“两委”干部开展任职培训,进一步提升村(社区)“两委”干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及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坚持以自治赢得群众支持。依托“党带群建,十户联治”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户长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组织户长开展“户长办实事”活动,建立“群众吹哨、户长报到、村镇统筹、部门服务”机制,引导群众参与基层治理,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效能。户长开展党史和政策宣讲等群众性活动5869场次,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3603件。三是加强乡村法治队伍建设。规范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在村两委、人民调解员、“户长”、“江淮义警”、“五老”人员等队伍中遴选出“法律明白人”477人。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依托“百姓评理说事点”指导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半月一次的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对土地宅基、婚姻家庭、劳务纠纷等易发多发的矛盾纠纷进行排查调处,2022年以来全市各级调解组织共排查调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1037件。四是坚持用德治涵养淳朴民风。发挥“四会一约”作用,开展“孝善之星”、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评选表彰“孝善之家”“孝善之星”“好媳妇”“好婆婆”等先进典型1130余人。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加大对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的治理,不断提升乡风文明,凝聚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五、关于“充分凝聚工作合力,有序推动乡村振兴”审议意见的办理情况
一是加强理论武装、完善领导机制。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乡村振兴各类议事决策会议的“第一议题”,制定农业农村暨乡村振兴战略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作用,完善联席会议、专题会议、专班会议以及农办会议等议事决策机制。二是构建有效衔接政策体系。市直各部门按照中央和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分类优化调整现有政策举措,使政策举措更具针对性、更加高效、更可持续,截至目前已出台新的衔接政策38个。三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项目和政策支持。研究对接上级部门项目资金,组织引导有关部门谋划项目,加强项目申报和资金申请力度,保障项目落地建设,拟争取2022年政府专项债券资金7.3亿元,实施界首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工程、界首市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2个项目。四是对标先进主动融入长三角。建立健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形成部门协作合力,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全方位抓好产业有效承接、科技精准嫁接、政策无缝衔接、资源相互链接,积极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推动五个“区块链接”涉及我市两个事项落细落实。五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选派优秀干部乡村任职。目前,农村人才总量达37732人,农村人才占常住人口总量的5.8%。引导选派干部领悟思考本土化乡村振兴实践,切实提升驻村帮扶工作成效。选派高素质人才担任科技特派员,2021年选派46名科技特派员,每个特派员服务2个村,推动科技特派员对帮扶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引领和支持乡村振兴。六是凝聚推动乡村振兴合力。压实乡镇和部门责任。按照“简化、量化、突出差异化”的考核原则,分季度有针对性地制定考核方案,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社区治理)考核,压实工作责任。加强第八批选派驻村工作管理。坚持严管和厚爱并举,加强日常驻村工作督导,督促落实“宣传教育党员群众、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协调落实结对帮扶”的工作职责,使选派干部住得下、融得进、干得好。
市政府将在市人大的监督下,以更强的责任感、更精准的举措、更扎实的作风,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促进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